联系电话:1808276113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与老龄化社会的日益显现,殡葬服务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张与人口结构的转变,使得传统殡葬设施捉襟见肘,群众对于便捷、尊严的殡葬服务需求愈发迫切;另一方面,应急突发事件的频发,对殡葬服务的快速响应与高效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推动殡葬方式向绿色、节地方向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因此有必要推行殡葬改革。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殡葬需求的迫切需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城镇近郊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广大群众对殡葬公共设施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许多市、县因无殡仪馆等殡葬服务设施,群众办理丧事很不方便,只能在广场、路边等公共场所搭设灵棚进行祭奠,严重影响市容、交通和群众的正常生活。一方面,城市不断扩大,不仅仅城市建成区有较为突出的集中治丧、集中火化、集中安葬需求,随着城市近郊的农村逐渐转变为城中村甚至社区,城郊的农村也无处治丧、无处迁坟。另一方面,在县城和小型乡镇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一代进城务工,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和生态建设的需要,农村上楼居住、换土地绿水青山成为趋势。因此,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殡仪治丧、火化遗体、集中落葬需求迫在眉睫。
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善后事宜的现实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地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人口集中度越来越高,为应对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事件等,各有关部门都建立了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其中对于死亡人员遗体的拉运、冷藏、火化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更好地应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及时提供必要的殡葬服务,圆满完成各类应急处置任务,也需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比如前年天津港的化工厂爆炸事件和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重灾区遗体的妥善处置和带火化功能的殡葬设施就成为了必须而紧迫的任务。
与此同时,基本的殡葬服务,比如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应该是作为一个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部分,成为标配。这才是符合一个现代文明有序的城市建设的需求。较大的车祸、火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踩踏事件、爆炸事件、突发疫情的意外安全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都成为必须。甚至,在土葬改革区,也应该配置带有火化功能的殡仪设施,以备不时之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地矛盾将愈发突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较2013年的14.9%逐年递增。预计到 2025 年,这个数据将突破 3 亿,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一段时间的人口死亡率,逝者与生者争地的矛盾会凸显。就当前而言,我国某些地域殡葬改革相对落后,乱埋乱葬现象严重,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积极的推行火葬和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势在必行。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中国,就需要加强殡葬改革,推广不占地、少占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比如骨灰撒散、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等,制止乱埋乱葬行为。
强化殡葬服务保障能力的客观需要
面对新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愈来愈突显殡葬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性。强化殡葬服务保障能力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城镇所必需具备的功能。提高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性、普惠性,提升殡葬从业人员专业化、人性化工作能力,提高殡葬管理服务机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殡葬服务需求,是未来殡葬事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殡葬工作转变群众落后观念,体面告别逝者、温情慰藉生者,引导公民正确看待生死问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是对殡葬工作更大的考验。刚刚过去的三年全民抗击新冠疫情时期,既是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殡葬行业的一次大考。这次大考,不仅检验着殡葬行业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着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殡葬机构管理水平,对于殡葬行业查短板、找漏洞、强弱项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面对疫情,殡葬行业只有以直面问题的态度,从抗击疫情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重大疫情下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才能推动自身殡葬服务能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