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082761138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一、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 。“冬”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条绳子的两段各打一个结,表示一个周期的结束,本义是终结的“终”,商朝甲骨文里的“冬”是“终结”的含义,周朝的金文开始,“冬”字字形既表示终结的“终”,也表示冬天的“冬”,有研究认为,商朝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周朝才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春秋以后,“冬”和“终”分化,“冬”有了自己的两种字形,一种在中间加“日”字,表示太阳被包裹起来,不暖和了,一种在底下加“欠”,就是冰,也叫两点水,表示寒冷,这两种字形都专门用来表示冬天的“冬”。“冬”就是一年结束时最冷的那段时间,也是一年生植物生命周期终结的时候。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法的确立时期,各国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史称“古六历”。“古六历”都是四分历,只是规定的岁首即每年开始的月历有所不同。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古人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大约只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其中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二、季节划分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季节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
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 ,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时冬季结束 。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三、气象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 。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