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8082761138
所谓“五服”,就是死了人之后,参加丧礼的人所穿的服装,也叫“丧服”。
在历史上,并非如同某些影视剧中那样将白布衣裳作为丧服的。真正的丧服是用粗麻做成的,所以才有成语叫做“披麻戴孝”。
传统的丧服,首先,它必须是麻布做成的;其次,它是有五种式样,代表着五个等级;其三,根据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参加葬礼的人应该穿戴哪个等级的衣服;其四,穿不同丧服的人需要在葬礼仪式中以及后续相关活动中的付出是不一样的。
“五服”,从外形上看,就是五种不同式样的丧服,但是,这个外在的形式反映了内在的活人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在丧葬中的具体反映。
五种不同的丧服,也就是合起来称的“五服”,它们各自有一个名称:
1、斩衰,2、齐衰,3、大功,4、小功,5、缌麻。
“五服”的穿着是有讲究的,根据参加葬礼的人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比如,如果是老人过世了,这位老人的儿子,一定要穿“斩衰”,从礼仪上,这个式样的丧服代表最重等级的丧服。女儿或者关系稍微远一点点的,那就穿戴次重的丧服“齐衰”,后面的就以此类推了。制作越粗糙的丧服礼仪越重,孝义越重,反之愈轻。
五服礼仪的兴起,是从商朝开始的,不过只是整个祭祀活动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殷商时代,因为当时的人特别信奉鬼神,所以有专职的人员,形成了一个阶层,人们将祭祖、事神、办丧事、当司仪的人称作“儒”,并称之为“术士”。这些“术士”(儒生)熟悉当时社会的祭祖等典礼和仪式,很受世人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当然是指最最原始的“儒”。由于他们善于操办红白喜事,是非常专业的专家,其工作内容部分犹如西方的“教士”,所以可以归结为“教士儒”。
其实,儒原本就是一种职业,在殷商是高级职业,相当于今天的白领。后来,由于周灭商,社会发生变革,商的典礼和仪式过时,请他们操办红白喜事的贵族越来越少,儒与时俱进,适者生存,另寻出路,因为有文化,一部分人演变为专职(或兼职)的官学系统的先生,向周的贵族学生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完成了从“宗教”系统向“教育”系统的转变,此时期可以将他们归结为“教师儒”(公办,兼职,比如负责礼仪的官员),也还算可以的职业。
再后来,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难以为继,教师人员大量裁减,儒落民间,重操旧业,干起了专门的丧葬一类的事(没有了高雅的祭祖、事神等内容),成为一种带有糊口性质的“低贱”之业。“儒”在当时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带有技能性质的职业,称为“小人儒”,其业务跟现代的殡葬礼仪公司比较接近——因为死了人之后有许多礼节、规矩(比如五服以及丧葬之礼),社会上一般的人不一定搞得懂的,所以,这一职业就兴旺发达了起来。
孔子成名之前,就是替人家做丧葬活动的,是一个职业性质的活动。
所以,后人才把孔子创立的学派称为“儒”。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将“五服”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五服”从丧葬礼仪发展成为了治理国家和处理与番邦之间关系的政治和外交的思想。
到了后世,渐渐的人们就只知道儒家,很少人知道“五服”以及曾经的辉煌……